2022年1月,我被派驻到甘竹村。刚到那天,山雾还没散尽,我的心也像被雾裹着——香扇和白莲是村里的特色产业,然而,香扇作坊因资金链断裂停摆,白莲因附加值难以提升而发展受限……作为农行派驻的帮扶干部,我知道自己肩上扛着的不只是任务,更是老乡们盼着“钱袋子鼓起来”的期待。
记得第一次走进刘老板的香扇作坊,仓库里堆着半人高的扇子,机器蒙着厚灰。他搓着手叹气:“货卖不出去,工人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我蹲在仓库里翻着那些雕花木扇,意识到这不是简单的资金问题——传统香扇受市场冲击,得帮他们找新出路。
工作队和当地县支行客户经理一起,三天两头往厂里跑,白天看工人在扇子上雕花,晚上熬夜翻资料,终于一起琢磨出“原材料采购+设备升级”的金融方案。贷款批下来后,我们又和刘老板一起跑市场、琢磨改进工艺,把传统香扇改成西班牙风格的折扇。事实证明,这法子,成了!外国订单纷至沓来。2023年冬天,站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看着工人忙着打包出口的扇子,我心里踏实不少。现在甘竹香扇成了“网红”产品,2024年带动29户企业赚了2000多万元,900多个老乡在家门口上班,有人月薪拿到了1万多元。
甘竹白莲可谓是“金豆子”,但手工剥壳、通芯太耗时间。我帮莲农谢某剥过莲子,他的手都泡烂了,指甲缝里全是莲衣的黄渍,一天剥5斤才赚20元。看着他泛黄的指尖,我的心像被针扎。后来,我翻出村里的土地台账,发现1600多亩耕地里,白莲只种了300亩。我们问了不少村民,他们说,不是不想种,是加工太费劲,卖不上价。
一次,县支行的同事告诉我们,他们在给县里一家农机公司贷款。我们当即过去调研,发现机器剥壳、通芯、去皮一条龙,效率是人工的十倍。我们磨破了嘴皮子,鼓励村民贷款购买,告诉他们机器生产效率更高,投进去的钱很快就能赚回来。谢某是第一个敢试的,他贷了6.7万元,不仅买了机器,还把荒了的水田都种上了白莲。那年秋天,他拿着一张存折来找我:“刘书记你看,这是33亩莲田的收入,够给房子付首付了!”
他的故事像长了翅膀,传遍了全村,大家都动起来了。可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散户加工的莲子品质不一,收购商总压价。我们工作队商量,得建个统一的加工车间。跑镇政府争取建设用地,找支行申请援建资金,盯着施工队赶工期……3个月后,200平方米的白莲加工车间建成了。莲农魏某承包了车间,现在,车间每天能加工2000斤莲子,村里的白莲种植面积也扩到了1600多亩。
如今,村里每天机器咣咣响,村民有事干,钱包也鼓了起来。我常想,帮扶不是简单给钱,而是要找到产业的“堵点”,用“活水”浇灌出可持续的“生态”。我很庆幸,能成为这片土地上帮忙连接“水管”的人。
(供稿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江西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