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链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一头连着广阔市场。
当下,从田间到车间,从农户到餐桌,“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正在重塑中国农业的价值链。农银报业新媒体策划推出“客户经理带你解码产业链”系列报道,跟随一线金融“向导”的脚步,探秘农业产业链的升级之路,解锁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密码”。
宜春素有“农业上郡、赣中粮仓”之称,富硒和潜在富硒耕地面积达544万亩,种出的宜春大米富含硒元素,营养丰富,煮出的米饭香气扑鼻、口感软糯。这小小的一粒米背后,是一条潜力无限的产业链。
科技赋能 育好“希望种子”
2024年,江西宜春市已建成富硒农产品基地400万亩,培育富硒经营主体560家,打造了富硒大米、竹笋、果蔬4个百亿产业集群,产业综合产值突破750亿元,获评“全国富硒产业发展优势区”称号。
在宜春,“90后”丁某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他成立了一支以“90后”为主力的种粮科技小队,通过与研发机构合作,培育富硒有机水稻,研发出适合上班族减脂的“一日三餐”系列及专为婴幼儿设计的“宝宝大米”系列,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市场喜欢什么品种,我就主种什么。科技赋能丰收,不仅产量高,市场收购价也比其他优质稻更高。”丁某笑着说。
为了帮助像丁某这样的种粮户,宜春分行深入调研,推出专属信贷产品,为农户采购优质种子、肥料等提供了有力支持。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已为732户富硒稻种植户提供贷款,金额达1.5亿元。
米糠变油 延伸“产业链条”
在宜春,稻谷不仅是餐桌上的主食,更通过产业化加工,实现了全链条价值提升。
宜春高安市某油脂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产、研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型植物油脂企业。公司有两条日产300吨的现代化生产线,致力于米糠的精深加工利用,将米糠“变废为宝”制成稻米食用油,旗下“谷晶”“祥露”品牌稻米油深受市场青睐。
随着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和行业竞争持续加剧,企业在推进生产设备升级和多元化市场拓展时,面临着日益突出的资金瓶颈问题。宜春高安市支行及时组建专业服务团队深入企业,为其量身定制综合融资方案,成功发放贷款985万元,有效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米变蛋白质 精深加工更增值
一粒富硒大米,不仅被做成了让人爱吃的“宜春米饭”,而且还可以融化在杯里——经过精深加工后,宜春出品的含有富硒蛋白的产品远销全球多个国家。
江西某米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起初专注于传统大米加工,2008年进军大米精深加工领域。公司以碎米为原料生产的食品级大米蛋白、大米淀粉、大米蛋白肽等健康产品远销欧美国家,大米蛋白粉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28%,国内市场占有率更是高达38%。为保障原料供应与品质,公司建立“企业+科研院校+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超3万亩优质水稻高产示范基地,实现多方共赢。
无论是公司成立之初还是发展过程中,宜春上高支行始终相伴左右,通过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财园信贷通等形式,累计为企业发放贷款5780万元。在资金支持下,企业从小微企业发展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高附加值产业链,年销售额达1.51亿元,部分产品远销海外,有力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
宜春富硒大米产业链以科技为支撑、以加工为延伸、以品牌为引领,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中国农业银行江西宜春分行将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助力宜春富硒大米产业高质量发展,让这粒“硒”望之米,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米粒”,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供稿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江西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