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期间,中国农业银行江西省(以下简称:农行)分行积极推动减碳降耗工作,持续加大对绿色金融产业的支持,围绕清洁能源、传统产业低碳转型、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扎实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为江西绿色发展“贷”来新动能。截至2025年9月末,该行绿色信贷余额1182.2亿元,较年初净增128亿元;县域绿色信贷余额达662.51亿元,较年初净增87.65亿元。
提升质效 助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在宜春市丰城市湖塘乡的开阔水域之上,整齐排列的太阳能光伏板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与水中游动的鱼儿相互映衬,构建出一幅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美好景象。这便是华能丰城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的光伏示范基地一期渔光互补项目,该项目将渔业养殖与太阳能光伏发电紧密结合,是当地迈向清洁能源发展道路的关键一步,对优化能源结构、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项目建设的深入,资金短缺问题逐渐凸显,成为阻碍项目推进的重大难题。农行宜春丰城市支行在了解到企业的资金难题后,迅速行动,结合项目特点,为企业精心定制项目融资贷款方案,累计为项目发放贷款2.64亿元,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多亏了农行宜春丰城市支行及时提供项目融资贷款,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让项目能够顺利开展。”公司负责人感慨道。
能源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是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一环。“十四五”期间,江西能源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不仅减少了对煤炭的依赖,能源供应也更多元、更可持续。农行江西省分行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风电、光伏、抽水蓄能等新能源项目建设提供金融支持。今年以来,该行累计投放能源绿色转型领域贷款31.1亿元,助力江西能源结构转型。
精准发力 守护绿色生态环境底线
长江之水万古奔流,千年文脉生生不息。九江市作为江西省唯一沿江城市,坐拥152公里长江岸线和鄱阳湖三分之二的水域,河网密布、水系纵横,生态地位重要,防治水污染、修复生态环境,推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持续改善,保护责任重大。
位于九江城中心的甘棠湖与南门湖,曾经也面临生态挑战。如今,漫步湖畔,碧波荡漾、水草丰美,市民游客或悠闲散步,或驻足拍照,处处皆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这得益于系统性治理,通过环湖排水系统重构、湖底生态清淤、岸线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等工程,两湖水质显著改善,亲水空间得到优化,市民“走湖”“游湖”体验大幅提升。
推动治理从图纸走向现实,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精准发力。为解决治理项目的前期资金难题,农行九江分行牵头组建“银团贷款”,充分发挥牵头行作用,为项目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金融支持,有效保障了工程稳步推进。该行先后支持九江城区、彭泽、瑞昌、都昌等地一批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并积极探索将“水美、岸美、产业美”等生态指标纳入授信评价体系,创新推出了基于排污权、碳排放权、水权等环境权益的抵质押融资模式,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
创新驱动 推动传统产业低碳转型
在鹰潭某科技有限公司崭新的5G智能工厂内,一条条智能化生产线正有序运转,拉丝、淬火等关键工序在精准控制下一气呵成,实现了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流程自动化。
“得益于农行提供的1000万元绿色转型专项贷款,我们新增了8条智能生产线,大规模采购节能型智能装备,并引入AI技术优化设备运行参数。”公司负责人介绍,此次升级不仅使生产效率提升了30%,更显著降低了单位产出的能耗与排放,为企业赶上绿色低碳的转型浪潮注入了强劲动力。
这家如今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的铜合金生产企业,在2019年落户鹰潭时还只是一个占地35亩的初创工厂。6年间,农行鹰潭分行持续聚焦铜产业绿色升级需求,累计为钲旺公司发放贷款达2000万元,重点运用于企业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提升,特别是2023年帮助企业完成了对精加工拉丝和退火工艺的全面绿色升级。通过智能化系统对生产数据的实时分析与优化,产品综合良品率从50%提升至66%,在提升生产效能的同时,有效减少了资源损耗与废料产生,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放眼全省,农行江西省分行还为多家铜产品加工、水泥制造、陶瓷生产等企业发放了贷款,帮助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截至9月末,农行江西分行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领域贷款余额达到4.9亿元。
乘势启新程,青绿映初心。“十四五”时期,农行江西省分行深度融入江西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战略,以金融活水精准灌溉绿色发展沃土,交出了一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亮眼答卷。展望“十五五”,农行江西省分行将持续秉承绿色发展理念,以更有力的金融支撑、更创新的服务举措,绘就江西绿色发展长卷,为江西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金融动能。
(供稿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江西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