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火千年照瓷都”。景德镇襟江带湖,温润的气候与独特的高岭土相遇,烧造出“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瓷器珍品。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承载着中华匠心的千年积淀,从御窑贡品到融入现代审美的文创作品,每一件瓷器都是技艺与文化的共生。如今,这里已形成从原料开采到陶瓷文旅的完整产业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景德镇市分行以金融之力,精准对接手工制瓷技艺传承中的资金需求,为千年匠心的延续与创新保驾护航,让古老瓷韵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窑火淬千年
瓷泥经手塑,窑火炼新生。古窑作坊里,匠人指尖与瓷土的每一次触碰都藏着功夫:拉坯时转盘轻旋,瓷坯随掌心弧度渐显风骨;利坯时薄刀如游丝,将坯体修至薄可透光;画坯时笔墨游走,青花在素坯上晕染出山水意境。从揉泥到烧窑的七十二道工序里,“珠山八友”传下的釉上彩技法尤为精妙,勾线如发丝、填色见层次,再经柴窑高温淬炼,终成“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奇迹。
何某,这位与瓷土相守四十年的非遗传承人,既是珠山八友王大凡的第四代传人,也是传统技艺的创新者。他曾闭关三月复刻明代青花古配方,更独创“珍珠彩”工艺让瓷器泛着时尚珠光,代表作经上百次窑变试验,被御窑厂博物馆永久收藏。
金融润匠心
多年前,何某计划创办陶瓷艺术馆时,曾因资金犯难:特制瓷土、矿物釉料需大额预付,800平方米场馆的恒温设备与专业展柜定制更是不小的压力。邮储银行景德镇市分行得知后,第一时间上门对接,从最初的350万元启动资金,到后续根据事业发展逐步提升至720万元额度,一路为其注入金融活水。
这份持续的支持,源于邮储银行对非遗产业发展需求的精准把握,以定制化的金融服务提供资金支持。“有了邮储银行的资金帮助,我们更有信心了!”何某的欣喜,道出了资金活水对传承的滋养。
瓷艺绽新颜
如今,在累计超2000万元的资金支持下,何某的事业不断拓展:融合展示、创作与交流功能的艺术馆正式落成,成为瓷都非遗传承的亮眼地标,工作室规模也逐步扩大,新研发的“珍珠彩”系列瓷器更成功推向市场。不仅如此,何华高还带动周边十余名青年匠人加入创作团队,形成传承有序、创新活跃的非遗发展新生态。
为让更多匠人安心创作,该分行组建专业团队深耕非遗领域,根据匠人创作规模与实际需求精准匹配支持方案,让信贷资金覆盖原料采购、技艺研发到场馆运营的全链条。截至目前,累计发放专项贷款超4亿元,为瓷都非遗注入了持续动能。
从泥坯到成品,从守艺到创新,邮储银行以金融创新架起传承桥梁,助力景德镇瓷器突破地域边界,让这承载着千年文明的瓷艺瑰宝,在更广阔的世界绽放光彩。
(供稿单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江西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