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金融教育 >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主题演讲比赛专栏】传承金融文化 唱响强国之歌——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陈洁

时间:2024-11-20 作者:管理员 来源:原创 浏览量:478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来自赣州农商银行的陈洁,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金融文化 唱响强国之歌》。

在赣鄱大地近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这样一群农商银行人,他们走村串户、进园入企,哪怕一头露水、一身汗水、一脚泥水,也无怨无悔,我也是其中之一。曾无数次问过自己,是为什么而坚守?一遍又一遍坚定的声音从内心深处传来,这就是传承的力量。

原来,传承是历史的回响。金融从何而来?从战火硝烟的革命岁月中来。1932年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迎着战火硝烟在瑞金诞生。在当时异常严酷的战争环境下,银行没有固定的地址,始终保持着随时转移的机动状态,营业部跟着部队走,连印钞都是在地窖里秘密进行的,因此也被亲切的称为“扁担银行”。特别是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毛泽民率领第十五大队,用扁担挑起了黄金、白银、铸币机等物资共计100多担,义无反顾的踏上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路,在敌人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和极端险恶的自然环境中,在抵达目的地陕北时,仅剩8名工作人员和十几名挑夫,其余忠骨英魂永远留在了长征途中。但是国家银行总资产黄金两担、银元十二担,几十种珠宝都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正是他们用生命守护着红色金融的火种,带来了中央苏区红色金融优良传统,激励着新时代的金融人奋勇向前。

原来,传承是责任的接力。农商银行由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1932年,面对地主阶级高利贷剥削,为帮助农民发展生产,苏区还普遍地开办信用合作社。没有种子化肥,找信用社,没有牛来耕田,找信用社,没有爬犁禾桶,找信用社。现如今,农商银行的责任担当依然在延续。我的师傅钟世荣,作为村里学历最高的农民,成为了是第一代信合人。在国家百废待兴的艰难起步时期,他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大到建房建舍,小到禾苗农药,哪里有需求,他就用一把算盘、一双布鞋,走千家、访万户,解决老百姓的资金难题。入行后,我跟着师傅,和他们一起下乡,体会到了老一辈信合人真挚的“三同”情怀、“三水”精神、“三勤”作风、“三铁”要求。在一次金融夜校的现场,一位农民大伯对我说,“农信社就是我们老百姓的银行,我们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农信社帮了好大忙。”农信社改制农商银行,招牌虽变,定位不改,传承的是农村信合的使命担当,赓续的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血脉。

原来,传承是文化的赓续。红色金融文化,从瑞金走向全国,从过去延伸到现在,必将立足现在指引着未来。红色金融文化,是听党指挥,是服务大局,是助力民生,是无私奉献,是清正廉洁。它是金融人的精神坐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谱系。如今,从金融大国到金融强国,传承好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我想,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始终牢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这,就是传承。

金融是“国之大者”,背后是国家信用,关系的是千家万户。在座的你我他,每一位金融人在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伟大征程中,都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请党放心,金融强国有我,让我们立足岗位践行好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不断开创新时代金融工作新局面,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作出新贡献!